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查理.義律絕對值得我們紀念。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清國欽差大臣琦善眼見清軍不敵英軍,於是邀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商談和約,豈知這是琦善的緩兵之計,目的是拖延英軍部署。查理.義律為了迫使清政府重開商埠、割地、賠償鴉片損失及軍費,隨即派兵攻佔沙角砲臺和大角砲臺。
砲臺陷落後,義律與琦善擬定《穿鼻草約》,提議割讓香港島。琦善初步同意草約,不過亦表示割地如此重要的事情,必先上呈皇帝批示。結果在雙方仍未正式簽約的情況下,義律卻單方面公布了《穿鼻草約》,並在1841年1月25日私自派出海軍上將卑路乍(Edward Belcher)指揮海軍砲艦—硫磺號(HMS Sulphur),前往上環水坑口登岸視察環境。翌日1月26日由遠東艦隊司令伯麥(Gordon Bremer)帶領英軍鳴炮升旗,宣佈主權,從此改寫香港歷史。
香港島雖然山多地少,但位置更為接近廣東,當年乾隆只願意開放廣東口岸,作為對洋人的「一口通商」。由此可見,香港島地理位置相比起舟山群島及台灣更有優勢。另外,義律曾於1839年短暫居住於香港,對香港島亦有一定的認識。鑑於考慮到向清政府提議割讓舟山群島及台灣具有一定難度,而香港島面積雖細,但水深港闊更有利停泊重型貨船。結合種種原因,就是義律在《穿鼻草約》中要求割讓香港島的原因。
雖然《穿鼻草約》因雙方未曾簽署而成了一張沒有約束力的草約,但義律對於香港的命運,還是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參考書目:
Frank Welsh (1997). 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Song-Chuan Chen (2017). Merchants of War and Peace: British Knowledge of China in the Making of the Opium Wa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