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維基百科、The Library of Nineteenth-Century Photography
1841年1月26日,香港從此不一樣。
1月26日早上8時15分,英軍在遠東艦隊司令伯麥的帶領下在水坑口鳴炮升旗,向香港島居民宣示英國主權,不過法律可繼續依大清律例,此時香港島只有數千名村民,赤柱是香港島人口最密集的村落。
當時距離1842年8月《南京條約》正式簽署還有20個月,但英國人已經開始修路築城,皇后大道及荷里活道是最早期興建的街道,往後不少政府建築及洋行亦是沿著這兩條街道發展。
1841年6月14日,查理.義律以行政官身份首次劃地出售,一共拍賣400多幅地段。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義律擔任的是香港行政官,但他的辦公室卻在澳門,首次賣地亦是在澳門舉行。不過其後香港第一任正式港督砵甸乍上任,指義律只是臨時政府,所以並不承認該次賣地。
義律賣地不久後,半年前與琦善草擬的《穿鼻條約》已經送回英國本土。大英帝國一向是殖民帝國,佔領大量領土,怎會滿意義律只取得一塊彈丸之地。維多利亞女皇更批評義律:「一位完全不遵從指令,只努力爭取最低條款的人」,隨即直接將他罷免,並召回英國,與香港緣份從此不再。
時至今天,我們回看這段歷史,可能不禁會想,要不是查理.義律,香港現在又是甚麼模樣呢?
參考書目:
Frank Welsh (1997). 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