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香港舊相片、weshare.com
近乎每一次港島大遊行,均於銅鑼灣起步,其中原因就是位於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乃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足夠容納大量民眾。
從維多利亞公園步出香港中央圖書館首先經過高士威道,高士威道英文名為Causeway Road。這條通往銅鑼灣鬧市的通道,早於1841年開埠之前只是一條以石塊砌成的海堤路,由大坑原居民為防止海水湧至村落低窪地區的農田而築成。
原本銅鑼灣的海岸線為今天的銅鑼灣道,從銅鑼灣道可以得知昔日銅鑼灣是一個半圓弧形海灣,地勢阻礙了香港島東西兩側的陸路交通來往。1880年,政府將銅鑼灣道的海灣填成平地,海堤路被重建成馬路,貫通港島東西,而海堤的英文是Causeway,故此音譯為高士威道。
沿著高士威道西行線一直行,會經過怡和街東角,原是維港海岸東側突起的海角,故名為東角。香港開埠不久就被英資企業怡和洋行看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收購大幅地皮開設貨倉、糖廠及船塢。
踏入1920年代,怡和洋行因海員大罷工致生意倒退,而靠經營鴉片起家的利希慎於1923年向怡和洋行收購東角一帶的地皮。利希慎原先打算興建鴉片提煉廠,但因港英政府宣佈禁煙,唯有將該地發展成利園山,造就了今天利舞臺、利園等文娛購物中心。
遊行人士常經過的銅鑼灣,昔日還只是一片淺灘,而海堤路及東角如今只剩其名。往後銅鑼灣的故事如何發展,還需靠眾人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