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維多利亞城(三)|靠「揼石仔」揼出來!

維多利亞城(三)|靠「揼石仔」揼出來!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280 view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發展局


大家從小就在常識課學到,香港以前是一條漁村,但原來早期香港不只漁業,因為香港坐擁豐富上等花崗岩天然資源,所以石礦行業對於維多行亞城的發展絕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城,中環是洋人的聚居地。洋人的建築物喜歡以花崗岩作為材料,因為花崗石的好處眾多。除擁有得天獨厚的美麗花紋,堅硬耐磨損,抗風化且吸水力低,非常適合香港潮濕的天氣。開埠初期不少位於中環的建築物興教堂都是以花崗岩建成,包括前立法會大樓、前終審法院、已拆卸的渣打銀行大廈、美利樓及天主教無原罪主教座堂。隨著維多利亞城的發展,對於花崗岩的需求亦越來越大。

開埠初期,石塘咀、銅鑼灣、鰂魚涌及柴灣亞公岩都有華人從事打石行業,所謂的打石就是俗稱的「揼石仔」。早期香港已經有不少客家人聚居,「家庭式」出動去礦場「揼石仔」,用鐵錘配合鐵筆,將一塊塊大石揼成碎石,再從各大石礦場運去維多行亞城。

直到1870年代,一幢接一幢的英倫風格建築物建立於維多利亞城中,香港仿如一座歐洲小城。隨著時代變遷,花崗岩被更具經濟效益的石屎取替,維多利亞城逐漸變得面目全非。歷史建築與一個城市的文化從來都是環環緊扣,正如我們到歐洲旅行會遊覽英國的大笨鐘、法國的凱旋門、莫斯科的東正教教堂,到日本會參觀東京的淺草寺或京都的金閣寺。

維多利亞城逐漸被各種新事物取締,經過歲月洗禮後僅存七塊的維多利亞城界碑,竟有一塊於2007年被連根拔起。現時六塊界碑的存在已鮮為人知,但仍舊屹立不倒於維多利亞城之中。但歷史建築如果被我們慢慢遺忘,到他朝一日突然消失了,恐怕你也不會察覺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