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Toronto、維基百科
1941年12月19日,日軍兵臨黃泥涌峽,將英軍西旅指揮部重重包圍。西旅指揮官羅遜准將(John K. Lawson)向總司令官莫德庇作最後通話,即帶隨同伴離開指揮部嘗試突圍。
I am going outside to fight it out. 這句或者是羅遜的最後遺言。
最後,羅遜在距離西旅指揮部不遠之處,大腿中彈流血不止而戰死,雙手仍然握住手槍。
加拿大來港援軍又稱為 C Force,羅遜准將擔任司令,統率加拿大來福槍營及溫尼柏榴彈兵營前往香港。不過羅遜本來卻是出世於英國約克郡候城的一個富裕家庭,小時候接受優良教育。不幸的是,羅遜少年時即要面對雙親離開人世的慘痛經歷,後來羅遜便移居到加拿大。
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遜於1914年被加拿大徵召入伍,展開軍旅生涯。直至1915年2月羅遜首次參與戰事,隸屬加拿大機動機槍旅(1 CMMGB),於戰爭期間連接晉升至上尉階級。
根據羅遜兒子John Arthur的形容,羅遜相當好學,收藏近700至800本書,大部分的書藉均與戰爭歷史有關。羅遜於1923年因成績優異,被奎達英印軍參謀學院(Staff College at Quetta)錄取,與後來的駐港總司令莫德庇同窗共硯。
或者是緣份,羅遜於1941年在香港與莫德庇重聚,加軍來援本著威懾日軍的姿態,怎料一個月後便從此永別家鄉。據一般歐藉軍官的習慣,通常不會與當地殖民地總督及高官頻密交流。恰巧相反,羅遜經常與港督楊慕琦討論香港的地緣政治及戰略問題,並將參謀知識向楊慕琦分享,共同商討具體的防禦策略。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Tyler Wentzell (2011). Brigadier J.K. Lawson and Command of “C” Force at Hong Kong. Canadian Military History, Volume 20, Number 2, Spring 2011, pp.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