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增訂版》
關於華籍英兵在十八天香港保衛戰的記載,遠遠不及英兵、加兵及印兵等同僚。官方論調甚至錯誤地指出英國不願意招募華人當兵,同時又指責英國人對日本態度消極,拒絕與華人合作是戰敗主要原因。
最先指責英國排斥華人士兵的是蔣介石國民政府,在香港淪陷之後國民黨打算取消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欲收回香港。國民黨故意製造輿論指責英國,達致其政治目的。相反,中共於二戰期間並無主張收回香港,然而在1980年代確立香港前途之後,重拾當時國民黨的英國消極論。中共同樣透過輿論批評英國政府無能,不願與中國軍隊合作,招致香港遭受日本無情佔領。
以上的刻板印象令華籍英兵在香港歷史幾乎被人遺忘,華籍英兵不僅在太平洋戰爭中參與香港保衛戰。事實上,在香港開埠之後的不同時期,華籍英兵均曾出現在不同的歷史舞台當中,事蹟雖然未被完整的紀錄,但並非完全不可考究。
要認識華籍英兵的出現,首先有必要知道在十九世紀時期英國軍方在各個殖民地的基本狀況。當時英國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譽,皆因英國殖民遍佈全球,但不等於英國人都能夠自如地適應不同地方的氣候。英國白人士兵在亞洲地方容易染上瘧疾、霍亂等熱帶疾病,在香港開埠初期,疾病便是駐港英軍的頭號大敵,死亡率高得驚人,平均五名英兵便有一名染病致死。不單在香港,英軍在印度、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同樣面對疾病問題困擾。
倫敦政府無法忽視英國軍隊在海外地區的高損耗率,所以一直有招募當地人入伍從軍的習慣。華籍英兵就在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而華籍雖是一個泛稱,不過實際意思是狹指香港的華人及歐亞混血兒。不可忽視的是,早期華人非常重視藉貫及家鄉觀念,雖在香港維生,但未必視香港為家,但眾人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香港華籍英兵。
參考書目:
鄺智文(2018)。《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