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增訂版》、維基百科
追根溯源,早於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已經有僱用香港及廣東華人擔任後勤支援,不過主要是苦力勞動工作,並非在前線作戰,又稱做苦力隊。英軍在進攻大沽口砲台時,不少負責運輸的騾馬因過勞而死,由苦力隊不分晝夜協助英軍將彈藥及物資運上前線。
苦力隊早期曾發生逃兵事件,但戰後英軍軍官普遍對苦力隊的評價都是刻苦耐勞、沉實,只須有出色的英人統領或可成為不錯的戰力,英國軍方自此開始產生招募華人組軍的念頭。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過後,倫敦軍部及殖民地部經過一段爭論應否招募華人組軍的時期,但考慮到如果英國與清政府的關係惡化,擔心華兵面對清政府威脅時,或會令其忠誠出現動搖。或者因為英國在1857年經歷過印度兵變,被自己招募的印兵大規模叛變,令倫敦在考慮華籍士兵招募一事時,更顯得深思熟慮。
隨著1880年代亞洲局勢漸起變化,面對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英國開始加強香港海防。1891年,「香港水雷砲連」正式招募香港華人參軍,負責於香港海域設置及維修水雷。香港水雷砲連曾經參與1899年的新界六日戰及1900年的義和團戰役,同樣受到英國軍官盛讚紀律嚴明。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將俄羅斯驅離東北三省。英國軍部視俄羅斯威脅已除,解散香港水雷砲連,陣中的華籍士兵後來加入「第40要塞工兵連」,曾經在一次世界大戰時修築油麻地的防禦工事。綜觀這段時間,華籍士兵由以前的苦力搬運角色,逐漸成為技術型工兵兵種,其薪酬、晉升階梯及待遇甚至比一般華人勞工更好。
參考書目:
鄺智文(2018)。《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