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維多利亞港(二)|尖沙咀

維多利亞港(二)|尖沙咀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401 view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ong Kong Heritages、Gwulo.com


二次大戰前,港英政府將政治及經濟重心集中於維多利亞城內,一海之隔的九龍半島於《北京條約》中被稱為「不毛之地」,歷史事蹟亦較多著墨於香港島上。

從1868年的舊照片可以看到獅子山下的九龍半島,雖偶有丘陵,但放眼盡是平野農地。縱然這塊平地無險可守,不過於1860年割讓後的三十年間,控制權一直掌握於英軍手上。基於這塊「不毛之地」地理位置優越,能夠保護香港島。英國人取得九龍半島後,將原居民由尖沙咀遷至油麻地天后廟一帶,而尖沙咀則作駐紮英軍部隊之用。

直到1892年,尖沙咀先後興建兩座軍營,其中一座位於柯士甸道以南的平地,名為威菲路軍營,而另一座則位於尖沙咀東岸填海所得土地,命名為漆咸道軍營。兩座軍營分別曾經被用作日軍集中營、拷審中共間諜,又曾經被用作霍亂隔離營。威菲路軍營的S61及S62座營舍現修復成香港文物探知館,而漆咸道軍營則被拆卸改建為香港歷史博物館及科學館。

英軍鍾情於九龍半島,因為其地勢相對於香港島更為平坦,有利安置軍營之餘,尖沙咀海灣又方便建造海軍碼頭,配以現今天星碼頭位置的九龍角砲臺、位於柴灣的黑頭角砲臺、以及黃埔船塢炮台,火力範圍覆蓋整個維多利亞港,保護香港免受清國以及歐洲列強入侵。

直至1898年租借新界之前,尖沙咀一直被英國人視為軍事重鎮,後來才逐漸撒手於英商作商業發展。香港這塊商業聖地,幾乎甚麼都可變成賺錢生財的工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