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楊慕琦計劃擱置之因(一)|英國願意分權,惟本土政治冷感

楊慕琦計劃擱置之因(一)|英國願意分權,惟本土政治冷感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734 views

圖片來源:Google Arts & Cultur、維基百科、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香港重光之後曾短暫進入軍政統治,率領太平洋艦隊接管香港的夏愨少將雖擁大權,但政府工作實際上是由1928年已加入港府的麥道高,以戰後首任輔政司的身份主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淪陷期間,由麥道高帶領的香港計劃組已在研究如何在戰後為香港引入民主政制,亦獲得英國殖民地部同意。

楊慕琦經過一年休養後,於1946年5月1日重新就職港督,並於就職典禮中發表演說:「英皇陛下之政府正考慮如何讓香港,像帝國別處那樣,給此地住民更全面,更問責地分享管治自家事務的能力。達成此目標其中一個可行方法,是將原先由政府執行的部分內政功能,移交予一個有全面代表性的市議會。」

楊慕琦於1946年8月28日在香港電台公佈「市議會方案」,於香港島及九龍設立四十八席的市議會,西人與華人各佔一半,而直選議席佔三十二席,其餘由團體間接選舉所得。方案後來由四十八席改為三十席,於同年10月獲得英國殖民地部首肯,將交予香港立法局審閱。

市議會的職責主要是處理社會福利、教育、消防、公共衞生、房屋、城市規劃及牌照發放等事項,將立法局的角色轉移至市議會。同一時期,楊慕琦引入稅務改革,以百分之十的入息稅擴闊香港稅基,減少對英國財政部的依賴,令香港財政得以獨立於英國政府,增加自治政府的本錢。

候選人必須年滿三十歲並懂英語,且近十五年居港十年,不論男女。而選民資格則是陪審員,或香港市民凡年滿二十五歲且1936年至1941年期間居港四年,及於1945年8月後長居香港,懂寫中英文,並年繳二百元差餉,不論男女。

由此可見,候選人或選民的入場門檻頗高,對於當年普羅大眾的教育水平而言,或許只是屬於中產以上階層的選舉,不少基層市民仍是文盲,未必有能力參與。

楊慕琦計劃在社會中遇上不少批評聲音,有本地華人怨言選民門檻過高,亦擔心當選議員的廉潔程度,而屬於社會既得利益者的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則指出,沒有跡象顯示當時的香港人渴望民主,更有人擔心過於急進的政制改革會招致國、共兩黨的反彈,提早收回香港。

楊慕琦自己亦曾抱怨香港華人的政治冷感,後來楊慕琦於1947年5月屆滿離任,但其改革計劃並無因此而立即被擱置,反而待至1952年才由港督葛量洪正式宣佈取消。許多人批評葛量洪扼殺了香港戰後珍貴的民主發展機會,背後的原因又是為何,下文再敍。

 

參考書目:
徐承恩(2019)。《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台灣:左岸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