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obotdean
位於上環的荷里活道,於1841年由英國人建造,擁有悠久歷史,不過與美國荷里活沒有半點關係。與同時期興建的皇后大道相比,荷里活道或顯得有點陌生。這一條沿著太平山山腰而建,沿途包括文青打卡聖地—舊中區警署群(大館),至西端的傳統中式廟宇—文武廟,將昔日中西兩個截然不同的仲裁機構連接起來。
文武廟,顧名思義保佑文武雙全,文是文帝—文昌帝君,不時聽到文昌位有利讀書,即屬此意。武則武帝—關羽,被漢人視為忠義的象徵。文武廟的建造年份大概是1847年,經過多番修建,現時被納入法定古蹟。文武廟以前除了作祈福求安之用,更扮演著法庭的角色,成為華人處理紛爭的地方。
開埠早期,香港的司法制度尚未完善,英國人容許華人以傳統民俗方式自行排難解紛。其中最常見的儀式就是「斬雞頭,燒黃紙」發毒誓,先將雞頭斬掉,鮮血灑在黃紙上,再燒掉黃紙,立下誓言。斬過雞頭就不能撒謊,如有違背下場就有如雞頭,活生生地被一刀斬掉。
昔日的華商亦會選擇於文武廟斬雞頭立下生意合約,由華紳「監斬」雞頭後,合約就會有約束力,亦是殖民政府默許的做法。
早期華人社會有一種「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的觀念,加上中英語言不通,又不熟悉西方司法制度。所以每當華人遇上民事糾紛時,寧願到文武廟內解決,也不願告上法庭。由此可見,華人對西方司法制度的陌生,令到文武廟直至二十世紀初仍能夠扮演著華人調解糾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