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香港保衛戰(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香港保衛戰(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1,082 views

 

圖片來源:oldtokyo、Taringa!、維基百科、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Gregory Crouch


 

作為太平洋戰爭的前哨戰,香港保衛戰已有近80年歷史。現時歷史課本有意無意淡化香港守軍於這場戰役的戰績及犧牲,或過份誇大國共兩黨於戰爭前後支援工作。

不少香港史書有欠公允,描繪英軍守衛香港時戰意薄弱,因無心戰鬥故遭日本擊敗,但往往連對日本如何進攻香港、守軍如何防守,甚至如何反攻都模糊不清。日本攻打香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醉酒灣防線的突破,二:登陸港島前夕的隔岸砲戰,三:登陸港島後與守軍的激戰,當中以黃泥涌峽及赤柱的戰役最為慘烈。

1941年11月21日,隸屬日本第23軍的第38師團開始集結,為避開中國軍隊及英軍耳目,分批連夜摸黑從中山、佛山等地,南進虎門再到深圳準備進攻香港,並於12月7日即開戰前天進入最後休整狀態。另一邊廂,英軍於11月28日完成部署演練,並於12月6日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各砲臺配彈工作完成,並於12月7日進入戰鬥狀態,各部隊已經在各自防線準備就緒。

根據香港歷史學家鄺智文於《孤獨前哨》書中的記載,日軍參戰的海陸空總兵力約41,900人,而英軍總兵力則約有13,500人。若計陸上戰鬥部隊兵力,日軍以20,007人勝於英軍9,327人。如果拆分開步兵及砲兵來比較,日軍擁有3個步兵聯隊共9營約8,829人,英軍有6營步兵加上防衛軍等部隊共6,062人,但砲兵數量日本以11,178人遠勝於英軍的2,958人,砲兵數量成為香港保衛戰成敗的關鍵。


鑑於駐港守軍兵力不足,無法於新界廣闊地區佈防,軍部決定放棄新界,但盡可能破壞新界交通要道阻延日軍進攻,將九龍山脈視為第一道防線,香港島為最後陣地。


12月8日凌晨2時30分,日軍第23軍司令部下達開戰暗號「鷹」,香港作戰計劃隨即展開,駐港英軍於清晨約4時45分截獲情報指日軍即將開戰,並將消息轉達至所有部隊。


日軍第一輪攻勢由空軍帶領,清晨5時50分,日軍第45戰隊「土生戰隊」由第10獨立中隊「高月中隊」護航之下從廣州天河機場起飛,於上午7時40分抵達香港4200米上空範圍,目標是摧毀啟德機場的英國皇家空軍戰機,而啟德機場的高射砲已經準備迎敵。


此時,距離香港9000公里外的美軍太平洋艦隊於珍珠港被日軍成功偷襲,由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指揮的空軍於短短一小時多便癱瘓太平洋艦隊,震驚全美。同樣地,距離珍珠港9000公里外的香港啟德機場,日本空軍「高月中隊」以離地18米的高難度低飛掃射,短時間內一舉擊潰機場上八架民航客機及英國皇家空軍的兩架海象式水上偵察機及兩架角羚式魚雷轟炸機,守軍只剩下兩架轟炸機逃過一劫,連駐港總司令莫德庇亦感到相當詫異,認為只有德國空軍飛行員才有這種高難度技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常見的戰術是先取得制空權,再由陸軍入侵,之後空軍便可對敵軍進行偵測或直接轟炸,以支援地上友軍。啟德機場空襲雖然並無對守軍造成重大傷亡,亦未破壞機場跑道,僅殲滅英軍飛機,不過足以讓日本於開戰一刻便取得香港制空權。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