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Google Map、維基百科、教育局、Philip Cracknell、漁農自然護理署
戰略上,醉酒灣防線的作用並不是作長期抵抗,但防線左翼的重要據點—城門碉堡被日軍迅速攻陷,令英軍必須考慮提早執行九龍撤退計劃,令整個港島旅的防禦部署變得更加緊湊。
另一方面,日軍第23軍指揮部成員本來預計花上一星期以上準備才能攻克醉酒灣防線,結果日軍前線的第228聯隊隊長土井定七大佐擅自行動,竟以一晚時間成功突襲城門碉堡,為醉酒灣防線左翼打開一個致命缺口。 負責駐守城門碉堡為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二營A連第8排,戰鬥經驗相比其他守軍豐富。城門碉堡並非一座大型堡壘,只是一座「排級」防禦設施,若計寢位總共可容納39官兵,而當時鎮守的第8排連同士官及炮兵剛好就是39人,另加三名士官。
城門碉堡位處於城門水塘主壩以南,而水塘西側是地勢較緩的菠蘿山,東側是地勢較高的針山,兩側均為日軍可能進攻的路線。不過蘇格蘭營將注意力集中於西側的日軍第230聯隊的主力部隊,認為日軍較少機會從東側進攻。
由於蘇格蘭營人手及地雷分配有限,守軍只能於水塘西側佈下雷區,疏於偵察水塘東側及水塘主壩的敵軍動向。 突襲當晚是開戰的第二天,12月9日當天的日落時間為黃昏5時09分。於日落之前,蘇格蘭營A連連長鐘斯下令駐守碉堡的第8排排長湯遜,向水塘主壩方向巡邏。而日軍第228聯隊隊長土井定七大佐帶領第三大隊則於日落時份出發準備突襲,第2大隊則從後跟隨,而日軍的進攻路線正是從水塘東側進攻,取道水塘主壩向碉堡進攻。
出其不意往往是日軍最厲害的殺手鐧。 隊長土井定七選擇這條路線突襲,源於當日下午曾親自率領部隊,從針山一帶偵察城門水塘的佈防,認為可漏夜摸黑先越過水塘主壩,再佔領主壩西南側的255高地,搶佔高地以便控制整個區域。由於水塘西側為友軍第230聯隊的陣地,土井認為不宜越界,故此更加堅決地從水塘東側發動夜襲。
由於英軍未有於主壩兩端設哨,當土井定七的部隊越過水塘主壩時,仍未有被英軍所發現,直至日軍越過主壩登上255高地才被英軍哨兵發現。哨兵隨即向城門碉堡的401B機槍堡守軍及A連連長鐘斯通報敵人來襲。 可惜當時日軍部隊的位置正處於401B機槍堡的射擊死角,令機槍堡最強火力重機槍根本無計可施,守軍惟有將整個機槍堡牢牢反鎖死守。
當日軍逼近機槍堡時又意外地發現碉堡地道的通風口,藉此攻入地道掃蕩守軍並成功佔領401A機槍堡,成為第一座被日軍攻佔的機槍堡。 此時,402機槍堡的射擊角度剛好能夠對準水塘主壩範圍,開火射擊壓制著255高地的日軍第三大隊的指揮部。第三大隊的大隊長西山遼見狀,命令年僅29歲的第10中隊隊長若林東一,向城門碉堡最南端的高地進攻,此處高地正是守軍的指揮所—砲兵觀測站,而當時A連連長鐘斯正於觀測站裡進行指揮。
若林東一帶領中隊先向觀測站的通氣口不停投擲手榴彈,令困在站內的英軍無力招架。最終,觀測站內14名官兵包括連長鐘長盡數受傷,被若林東一俘虜,第10中隊的突襲成功地癱瘓城門碉堡指揮。 由土井定七帶領的第228聯隊第三大隊,總共有4個中隊,戰鬥兵力多達500人,負責主攻的第9中隊及第10中隊亦超過200人。
相反,守軍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連同隨隊砲兵,只有僅僅39人。在兵力懸殊之下,城門碉堡敗象已現,勝負已分。 不過,第228聯隊奇襲成功的消息,卻因通訊問題而未能準確地傳到師團司令部,令師團部一度以為土井定七擅自行動而令部隊身陷險境,消息模糊使師團部陷入一片混亂,未能作出及時反應,追擊潰退中的英軍。
當駐港總司令莫德庇得悉城門碉堡失守之後,深知醉酒灣防線已不能再守,九龍失陷只是遲早之事。 事至今天,雙方於碉堡激戰的痕跡仍然存在。不過,關於這場戰事的文獻紀錄,大概只能依賴英軍殘存的調查報告以及土井定七的憶述,重組當時實際的戰況,更加顯得歷史的脆弱及史料的罕貴。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