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維基百科、British Pathe、台灣現代響聲文化資料庫
德國在二戰戰敗之後,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西兩面,東柏林由共產主義巨頭蘇聯控制,西柏林則屬於號稱自由世界之首的美國。夾在兩大陣營中間的柏林,可視為日後兩大強國冷戰格局的一個縮影。
反觀亞洲,中共於1949年掌權,越南、馬來亞等東南亞殖民地亦受到當地的共產陣營的威脅。同年,英國外相貝文與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會談時曾表示:「英國傾向堅持到底,如有必要,就把香港變成「東方柏林」,無論中國局勢最終如何發展,都可以用它來施加影響力。」
正當此時,在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政權,共產陣營的金日成政府,以及美國陣營的李承晚政府,雙方沿著北緯38度分治。1950年6月,北韓在蘇聯史達林的支持下,率先進攻南韓,意外地為冷戰掀開序幕。
短短兩個月內,北韓軍隊幾乎佔據朝鮮全境,美國派兵從仁川登陸,協助南韓反攻,一度將戰線推進至中國邊境—鴨綠江,中共之後派兵支援北韓,以人海戰術抵抗美軍。位處於亞洲的香港又會否成為東方柏林,被美國及英國用作對抗共產陣營的基地?
英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元氣大傷,英國期望利用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防範共產主義勢力在亞洲地區的威脅,同時間在1949年大規模調兵遣將至香港,軍事人員多達三萬多名,更包括多架噴火式戰鬥機及彗星坦克,震懾中共。不過當時中共未有計劃以武力侵略香港,只維持著「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 英國為拉攏美國共同保衛亞洲殖民地,亦相當積極地派兵支援韓戰。
另一方面,英國避免令香港捲入韓戰及周邊地區的意識形態鬥爭,在外交上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是當韓戰爆發不久後,香港即成為共產主義及自由主義陣營的文宣戰場。
中共擅長以文化工作向外滲透左傾思想,其中一個例子是電影,在1946年至1953年期間,親共公司為香港引入了近百部蘇聯電影,題材包括戰爭片、文藝片及神話片等等。港英政府雖有禁播中國及蘇聯電影,但不少報章、文學作品同是中共喉舌,高舉「反美、反殖」思想。
美國在反共宣傳方面也不禁示弱,美國新聞處於香港出資支持反共刊物的出版,宣傳美國外交政策及自由主義國家的新聞,更不時讚頌台灣國民政府,雖然蔣氏政權根本談不上民主,但美國為建立對中共及蘇聯的亞洲封鎖線,台灣亦成為扶植對象。英國避免與中共正面交鋒,因此未有過於附和美國在香港的反共宣傳。
香港雖被英國推舉為東方柏林,更被美國視為民主堡壘,同時又被中共當成反美宣傳陣地,共產主義及自由主義的思想傳播在香港此起彼落。冷戰時期香港雖未被劃分為東西兩邊,但卻倒像德國柏林一樣,無可避免地處於兩大陣營的夾縫之中。
參考書目: 羅永生(2020)。《思想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