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香港保衛戰(四)|撤出九龍

香港保衛戰(四)|撤出九龍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357 view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年前,由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鄧寇克大行動》,講述1940年盟軍被納粹德國逼退至法國領土最後一塊據點鄧寇克,英軍執行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撤退行動。

在鄧寇克撤退的翌年,香港亦上演一場九龍撤退行動。1941年12月10日凌晨時分,日軍第230聯隊成功突襲醉酒灣防線左翼的城門碉堡,負責駐守該地的蘇格蘭營A連連長鍾斯上尉被俘。日軍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無視第23軍司令部命令,繼續擅自作主由城門碉堡乘勢而上,進攻葵涌金山,直逼青山道。

日軍配合砲兵聯隊向英軍轟炸,繼A連連長被俘後,B連連長李查遜上尉及C連連長羅斯上尉相繼陣亡,青山道瀕臨失守。 青山道作為通往九龍市區的要道,此道若失,日軍右翼便能長驅直進,聯同沙田海一帶的日軍第229聯隊,即可包圍駐守在醉酒灣防線中線的旁遮普營及東線的拉吉普營。

12月11日中午之時,馬來半島的日軍報捷,第23軍司令酒井隆在日軍大本營施壓之下,決定於下午三時正式向九龍發動進攻。另一邊廂,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少將下令所有九龍部隊於下午一時開始撤退至港島。其時整個九龍半島共有三營步兵團,連同香港防衛軍第1連裝甲車隊、第1及2山炮連、海防炮連及溫尼柏營D連,數量將近香港守軍一半兵力。面對日軍的步步進逼,敵前撤退講究極高的紀律性,才不致潰敗四散,盡可能保存主力的戰力,堅守港島。

首先,青山道作為醉酒灣防線左翼的重要據點,不能過早失守,所以昂船洲及摩星嶺砲臺不斷砲轟葵涌金山一帶的日軍,壓制日軍攻勢。下午一時,英軍分批展開撤退行動,蘇格蘭營殘部在裝甲車隊及溫尼柏D連的掩護下,從九龍城碼頭撤走,而裝甲車隊則從佐敦道碼頭(現柯士甸站)撤離,行動大致上順利。

然而,負責駐守醉酒灣防線中段及右段的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則要負起掩護整個九龍大陸旅撤退的重任。兩營印軍沿著九龍山脈的山坳,徒步30小時前往魔鬼山半島。在印軍的撤退過程中,日軍左翼部隊第229聯隊一度追擊至飛鵝山,港島區砲臺隨即對日軍施展砲轟,向撤退中的印軍提供掩護,連番擊退日軍。

直至12月12日上午,英軍基本上順利地從九龍撤至港島,如今只剩下拉吉普營及旁遮普營C連與砲兵隊,緊守魔鬼山這塊最後據點。就如鄧寇克撤退一樣,盟軍死守著最後一塊據點—鄧寇克海灘,以掩護近40萬英軍從英倫海峽撤離。剩餘的印軍同樣承受著孤立無援及日軍逐漸逼近的雙重壓力,依然堅守著魔鬼山等待撤退。 當拉吉普營終於接到從港島司令部發出的撤退命令後,印軍於鯉魚門三家村碼頭等候船隻接援,奈何當時不少運輸船已被日軍轟炸下沉沒。直至13日上午6時30分,皇家海軍驅逐艦—色雷斯人號及數艘魚雷艇冒著被日軍空襲的風險下,終於成功接走在三家村等候的300名拉吉普營士兵撤至港島。

當年在德軍轟炸機及U型潛艇的夾擊之下,鄧寇克撤退期間共有6艘驅逐艦及200艘船被擊沉,大量士兵命喪英倫海峽。可幸的是,日軍未能及時阻截英軍撤退,撤退行動總體而言得以順利完成。而不幸的是,協助印軍撤離的驅逐艦色雷斯人號,於12月14日夜襲九龍灣日軍時,不幸觸礁受創,最終只能駛至淺水灣對出的銀洲擱淺棄船。

 

參考書目: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