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taleri
1941年12月13日上午,香港保衛戰踏入第六天,新界及九龍已被日軍控制,英軍全員退守至港島。上午7時35分,日軍暫停軍事行動,從九龍派出一艘小艇,橫渡維多利亞港直往港島。
小艇插上Peace Mission的旗幟,載有日軍參謀多田督知及兩名官兵,隨行還有一名俄藉孕婦與她兩頭臘腸狗,另外還有布政司詹遜的秘書夫人李氏。多田督知目的是向英軍勸降,英軍參謀博沙少校接過勸降書後,即轉交至港督楊慕琦。
事實上,本來日本軍方高層頗有信心可以逼使香港投降,因為開戰之後已可見雙方實力差距,香港淪陷實際只是時間上問題。正當日軍以為楊慕琦需時召開會議,討論投降事宜之際,楊慕琦隨即回覆表示,不會召開任何會議討論投降之事。然而此刻日軍仍未有周詳的登陸港島作戰計劃,但恃著其兵力數量及裝備精良的優勢,對於登陸作戰抱持樂觀態度。
港督楊慕琦拒絕投降之後,日軍第一砲兵隊於下午開始有組織地砲轟英軍港島各個陣地,瞄準守軍砲臺以及機槍堡,其中摩星嶺砲臺、卑路乍砲臺、白沙灣砲臺以及港島北沿岸的機槍堡連番受襲。日軍的密集轟炸不時破壞英軍的通訊電纜,在英軍欠缺無線電通訊設備情況之下,失去緊急通訊能力,需要依賴傳令兵傳遞命令,通訊中斷問題一直維持至戰事結束。
不過,英軍砲臺威力依然不容忽視,其射程長達26000米的9.2吋海岸砲,足以震懾日本海軍驅逐艦不敢太過靠近維港水域。英軍野戰砲及海防砲亦有向日軍砲陣還擊,但礙於砲兵儀器連番被摧毀,所有還擊效果有限。英、日兩軍雙方隔岸砲戰,講求的是準繩度。日軍憑著潛伏在香港的汪精衛第五縱隊份子,以反光鏡向日軍暴露英軍砲台及機槍堡的位置,令英軍設施捱受更大破壞。
日軍為逼使英軍投降,接連五天不停地轟炸。日軍於12月17日上午7時30分,甚至將砲擊目標轉移至維多利亞城民居附近,更刻意砲轟花園道總督府一帶,企圖威嚇港督楊慕琦。經過兩小時的砲擊之後,日軍再次派出參謀多田督知勸降,英軍參謀博沙少校以一個「不」字回覆。日軍始料不及,揚言會繼續砲轟維多利亞城。同時間,第23軍司令部已經開始部署登陸作戰。英軍決意不降,準備於維多利亞港灘頭迎擊敵人。
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於1940年鄧寇克撤退之後發表一段至今仍被視為經典的演說,激勵全國軍民對抗納粹: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們將戰鬥到底。
參考書目: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