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aringa!
1941年12月17日,香港保衛戰第十天,港島連續經歷五天的空襲及砲擊,部分北岸砲台、機槍堡以及香港仔船塢已經喪失功用。不過無止境的砲轟仍然未能逼使英軍投降,即使砲彈墜落點越來越靠近維多利亞城以及總督府,英軍依然頑強地抵抗,連番砲戰亦令日軍造成不少損失。
日軍一直視香港為太平洋戰爭的重要基地,而香港作為國民黨在中國戰區其中一條重要的軍事物資補給線,在戰略層面上佔領香港能夠逼使蔣介石更早投降。另一方面,納粹德國以閃電戰橫掃歐洲後,於1941年6月轉而入侵地大物博的蘇聯,損失慘重的蘇軍直至12月寒冬降臨才站穩陣腳。
如果蔣介石過早投降,日本便可騰出大量兵力,展開另一條戰線入侵蘇聯,令蘇聯腹背受敵,甚至扭轉歐洲戰局。英國當然不願見到此景,所以要求香港必須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日軍眼見英軍不願放棄,為求以最短時間取得戰果,故且只能發動港島登陸作戰。
搶灘登陸戰,自古至今都是一項艱難作戰,如果遇上守方準備充足猛烈還擊,攻方往往需要付出沉重代價才能成功登陸,甚至乎會全軍覆沒失敗收場。所以,登陸作戰講求的是指揮官及參謀部的策略、調配及準備工作,亦講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即使準備充足,開戰之後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往往令行動細節偏離原定計劃,此時便要考驗前線士兵的勇敢及隨機應變,以及指揮官的對策。
正當港督楊慕琦拒絕日軍第二次勸降之際,日軍第38師團參謀們已經擬出登陸港島的作戰計劃。把握天時地利是關鍵所在,登陸過程盡可能把握在潮漲期間,大大縮短登岸距離從而增加作戰成功率。香港屬於不正規半日潮,冬天時份較高的潮漲在夜間出現,反而夏天時在日間出現,故此日軍決定在夜間潮漲時發動進攻。
在部署登陸作戰計劃時,制定登陸地點將成為關鍵之中的關鍵。日軍向來善於登陸作戰,並會派遣敢死隊潛入對岸敵陣,偵察敵方的防衛虛實,包括阻撓步兵前進的鐵絲網陣、地雷及機槍堡位置。
12月17日當晚,日軍先後派出兩隊偵察隊,試圖潛入港島,第一隊遭守軍擊沉,但第二隊卻避過砲火,成功在太古船塢東側上岸。偵察隊沿著海岸,往愛秩序灣一帶海灘查探英軍沿岸的防禦設施,發現在連日砲擊之下,沿岸兩座機槍堡已失去功能,加上海灘地雷不足,缺乏鐵絲網掩護,確實是最佳登陸地點。是次偵察行動雖然極之危險,卻為日軍登陸計劃帶來非常重要的情報,增加登陸作戰的成功率。
事實上,第38師團對登陸戰非常樂觀,將登陸時間定於12月18日晚上,甚至揚言只需一日一夜便可殲滅英軍。
1941年12月18日日間時份,日軍無止境地轟炸港島北岸防線,摧毀英軍不少砲台、探射燈及通訊設備。探射燈在夜間作戰時尤其重要,能夠於漆黑一片的環境下照明敵軍位置,預防敵軍突襲。日軍連番轟炸之下,沿岸濃煙密佈,阻礙守軍視線,登陸的最佳時機來臨。
晚上7時20分,日軍第一波登陸部隊出發,由三個步兵大隊組成,目標為太古船塢、愛秩序灣及北角,並由第一炮隊的提供火力掩護。當英軍沿岸機槍堡守軍發現日軍登陸部隊之時,已經為遲已晚,即使機槍堡全力向日軍開火掃射,亦無力阻礙來勢洶洶的日軍於預定三個登陸位置成功登陸。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