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日據時期(三)|被偷走的那些…銅像

日據時期(三)|被偷走的那些…銅像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211 views

圖片來源:Yahoo Finance


日本自1937年侵略中國,雖然戰事節節獲勝,但奈何戰線越拖越長,加上歐美國家對日本實施禁運,軍需補給品開始捉襟見肘,於1941年時,日本的石油儲量僅足夠數月使用。

放眼東南亞,石油產量豐富的荷蘭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及馬來半島的橡膠樹林,佔領這些歐美殖民地可以解決日本原料不足的問題,又可以中斷英、美等國的原料來源,從而增加軸心國的勝算。日本大本營在確立南方作戰方針時,東南亞的物產資源就是最重要的作戰目標。

香港有天然資源嗎?當然有,香港山脈多,礦產豐富。包括沙頭角蓮麻坑的鉛礦坑、城門針山的鎢礦場,鉛及鎢同樣是製造子彈的金屬材料,而且鎢還可以製成鎢合金,於二戰時期被應用於裝甲板上。

不過,香港作為商業城市,最豐富的並非天然資源,而是製成品和港幣。象徵英國統治威信的皇后像廣場女皇銅像及其他皇室銅像,還有匯豐銀行的一對銅獅,被整尊拆走運回日本熔掉。除金屬之外,不少物資例如糧食、鐘錶、無線電、相機、醫療設備都被日軍於香港投降不久後便搜刮一空。香港保衛戰期間政府曾徵用大量民間汽車,並集中於跑馬地馬場,日軍將所有汽車集合於香港會所旁的木球會場,把還能操作的都送回日本,不能運作的便拆成零件運走。

1942年1月,在日本海軍的掩護之下,共121艘貨船將香港豐富的物資,盡數運走。

參考書目:
鄺智文(2015)。《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香港:天地圖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