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香港保衛戰(七)|身經百戰的曉士兵團

香港保衛戰(七)|身經百戰的曉士兵團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116 views

圖片來源:香港海防博物館、維基百科、香港公共圖書館


由於兵力短缺,如何有效地於防禦陣地上部署兵力,將考驗指揮官的功力。對於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來說,將港島兵力集中於任何一點來防禦日軍登陸均不是良策,因為莫德庇始終認為日軍有能力於港島任何一點登陸,卻又苦無偵察機探測日軍動向,無法得知原來日本海軍根本無力從港島南方進行大規模登陸(但事實上日軍確實曾嘗試登陸香港南區)。選擇不多之下,莫德庇只能採取環島防禦策略,分散兵力駐守沿岸各個機槍堡及防禦陣地。

1941年12月18日晚上,日軍經過連番偵察港島東北岸防務虛實之後,選出三個最佳登陸位置:北角(第230聯隊)、太古(攻陷城門碉堡的第228聯隊)及愛秩序灣(第229聯隊),派出三個大隊即三營兵力作為第一波登陸攻勢,集中火力突破只有一營兵力駐守的東北岸線。登陸前夕,日軍砲兵針對性轟炸負責駐守東北岸線的印藉英軍—拉吉普營,不少機槍堡被砲火摧毀,通訊亦被中斷。拉吉普營之間的連隊無法互相聯繫,大大降低連隊之間的協調能力,遇襲時只能各自為戰。

日軍為了增加登陸時的隱蔽性,第一波登陸部隊只乘坐噪音較少的接疊艇,接疊艇可以由卡車運送,再搬到岸邊組裝便可航行,自重200公斤,可載16名武裝士兵。第一波部隊成功登陸後,第二波登陸部隊於一小時後出發,乘坐日軍經常使用的小型發動艇,自重3.5噸,可載35名武裝士兵或3噸物資。

第二波登陸部隊包括三營兵力以及日軍砲兵隊,為岸上部隊增強火力。當第二波登陸部隊成功從寶馬角、阿公岩及北角上岸後,此時拉吉普營幾乎以一營兵力抵擋六營日軍。由於在兵力不足之下仍要作環島防禦,每一個防區根本難以有足夠兵力,所以亦不能完全怪罪於指揮官的戰術失當。

面對兵力懸殊問題,拉吉普營仍然奮力作戰,關鍵在於能夠在沿岸一帶拖延多久時間,以等待援兵趕至。當時毗鄰的友軍只有位於北角發電廠的「曉士兵團」,而北角發電廠位於北角電氣道,毗鄰北角油庫。發電廠為火力發電,北角於當年來說尚算遠離市區住宅區域。

從地理位置而言,北角發電廠就像一座小型堡壘,其作用就是阻擋日軍進一步逼近維多利亞城邊界。鎮守北角發電廠的「曉士兵團」是一支民兵部隊,由英藉商人、盟國及中立國人士組成,成員年齡超過55歲,曾經參與過一戰或西班牙內戰,作戰經驗甚至比正規軍更加豐富。「曉士兵團」直隸於駐港司令莫德庇,指揮官是怡和大班百德新少校,而銅鑼灣的百德新街正是紀念這位對香港有莫大貢獻的少校。

當日軍以壓倒性的兵力進一步擊潰拉吉普營的防線之時,卻受阻於北角發電廠。原本奉命前往支援拉吉普營的米杜息士營A連途經英皇道時,被日軍伏擊而被逼退入北角發電廠。英軍之後關上發電廠大門死守,儼然是港島東北海岸線的最後一座堡壘,拒絕日軍靠近市區。日軍利用速射砲轟炸發電廠,守軍開火還擊,成功擊斃多名日軍士官,雙方甚至以白刃廝殺。守軍由12月18日晚上戰至翌日下午4時終告失守,百德新少將等人亦被俘虜。

戰略上,堡壘作用眾多,除了能夠正面抵擋敵軍前進,以及消耗敵軍兵力之外,堡壘更應具備威脅敵軍側翼的能力,令敵人不能無後顧之憂以迂迴路線繞過堡壘,攻擊其他目標。曉士兵團雖成功在英皇道牽制日軍向市區突破,可惜未能夠阻止由東海林俊成帶領的第230聯隊繞過北角發電廠,向渣甸山方向推進。只要日軍成功控制渣甸山,就能進入黃泥涌峽。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