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wulo: Old Hong Kong、Google Map、Alamy、Timetoast
一場戰役成敗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環境。英軍選擇於九龍山脈建立醉酒灣防線抵擋日軍,正是善用地理優勢。綜觀新界九龍近乎無險可守,堅守任何一處均容易招致敵軍包圍。相反,醉酒灣防線貫穿九龍最陡峭的山脈,防線兩端均有海灣掩護,兩翼比較安全,敵軍縱然人數佔優,亦難以使用包圍戰術擊之。
然而,醉酒灣防線只在於拖延日軍的進攻,英軍只會抵禦若干時間,並不打算於此地與日軍進行決戰。相反,港島是英軍最後陣地,英軍在此無法避免要跟日軍決一死戰。港島與九龍山脈同樣以山多地少著稱,屬於山地戰鬥。其複雜地勢本應易守難攻,但事實並非如是,由於山脈高低交錯,使英軍根本無法準確觀察日軍的移動路線,讓日軍能夠以迂迴路線奇襲英軍。
1941年12月19日清晨4時15分,距離日軍第一波登陸接近7小時。此時港島東北沿岸一帶的防線幾近潰敗,第230聯隊由東海林俊成帶領下成功繞過北角發電廠,越過寶馬山向渣甸山方向前進,中途遇上渣甸山北側的香港防衛軍第7連的陣地,數名日軍陣亡。東海林俊成判斷渣甸山有重兵駐守,放棄正面進攻渣甸山,轉而經位於渣甸山山腳的金督馳馬徑,此徑狹窄不利行軍,但卻能避開英軍火力。
普遍認為,當防守方進行山地防禦時,能夠發揮地理優勢,以較少兵力發揮較大的防禦功能。其實,山地防禦對於防守方有一個致命缺點,因為守軍需要派兵把守每一條山道,以防敵軍利用其他路線從後偷襲。事實上,當東海林俊成沿著金督馳馬徑逐漸南下之時,剛好沒有守軍駐守此地,在無人看管之下穿過這條小徑,繞過英軍防線。
東海林俊成穿過金督馳馬徑後,眼前正是港島西旅指揮部陣地—黃泥涌峽。只須打開地圖便可發現,黃泥涌峽位於港島正中央,是匯合五條通路的樞紐,包括黃泥涌道、藍塘道、深水灣道、淺水灣道及大潭水塘道,分別可通往港島東南西北各個陣地,而港島西旅指揮部亦設營於此地,由加拿大軍官羅遜准將指揮。
12月19日清晨5時左右,羅遜發現日軍第230聯隊已經進入黃泥涌峽範圍,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亦成功擊敗岸邊的拉吉普營,正從柏架山向西前進,推進至現時陽明山莊一帶,與東海林俊成的第230聯隊形成鉗型攻勢,將黃泥涌峽東側緊緊包圍。
當東海林俊成暗渡陳倉之時,羅遜卻接報金督馳馬徑並無敵軍出現,如今日軍同時從東、北兩面夾擊,情勢相當兇險。其實,這正是山地防禦中防守方需要面對一項致命缺點,就是既無法準確地偵察敵軍的進攻路線,又不能以有限兵力情況下封鎖每一條山路。對於通信設備不足的英軍而言,黃泥涌峽確實能藉其交通之便利,向各個戰區傳遞訊息。對於日軍而言,只要能佔據黃泥涌峽,基本上便可切斷英軍東、西兩旅的聯繫,有效打擊守軍的兵力調動,將其分割並逐一擊破。
就地理因素而言,黃泥涌峽屬於山谷地形,日軍盤踞於渣甸山上便可俯瞰整個黃泥涌峽。眼前羅遜准將的處境,正是如何盡量守住黃泥涌峽這個關鍵據點,以待援軍增援扭轉困局。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著,楊南芳等譯(2019)。《戰爭論(下):運用之書》。台灣:左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