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香港保衛戰(十)|反擊的號角吹起—英軍第6號作戰計劃

香港保衛戰(十)|反擊的號角吹起—英軍第6號作戰計劃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161 view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自從日軍登陸港島之後,戰況優勢一直導向日軍,英軍打的是一場防禦性戰役。然而,英軍不能夠只守不攻,如果一直維持被動性防禦手段,根本無法取得決定性戰果。所以,防守方更需要的是在適當時機向敵人進行反擊。何謂適當時機,對於指揮官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考量,而對於駐港總司令莫德庇來說,剛登陸不久的日軍需要時間整合,腳步未穩,正是英軍反擊的最佳時機。

英軍早已擬好一套反登陸計劃,名為「第6號作戰計劃」,目標是阻止日軍登陸之後進入內陸擴大戰果,將其趕回岸邊,使其失去據點及退路。總司令莫德庇根據手上的情報,判斷日軍登陸部隊只有兩個大隊,即兩營兵力,莫德庇打算以蘇格蘭營及溫尼柏營為首的六連兵力去執行反擊計劃。但莫德庇並不知道,日軍實際登陸兵力已有六個大隊並配以砲兵支援,數量在英軍反擊部隊十倍之上。

英軍反擊計劃從12月19日下午3時開始,距離日軍成功登陸已有18小時,而距離黃泥涌峽西旅指揮部失陷則接近5小時,反擊計劃的第一步正是向黃泥涌峽反攻。

反擊從聶高遜山及金馬倫山向東推進,主要由兩支部隊負責,其中一支是蘇格蘭營B連,及溫柏尼營殘部組成的X連,以一輛布倫載具從布力徑出發;另一支為蘇格蘭營C/D連以四輛布倫載具從司徒拔道出發。蘇格蘭營最初負責駐守醉酒灣防線左翼,如今又在反擊計劃中擔當主力部隊。負責掩護英軍前進的布倫載具是一款履帶式裝甲車,用途廣泛並配以一挺布倫機槍,在香港保衛戰中多次被用作運輸及偵察之用。

原本莫德庇認為此次反攻可以重奪黃泥涌峽之餘,更可以一舉推進至渣甸山北側的賽西湖甚至北角發電廠,協助受困的印軍及曉士兵團解圍。可是,當蘇格蘭營接近黃泥涌峽範圍時,即遭駐守在渣甸山的日軍還擊,原來日軍早在渣甸山部署好重機槍及速射砲圍封峽口,缺乏砲兵支援的蘇槍蘭營頓時處於劣勢。反擊部隊難以進入黃泥涌峽及西旅指揮部範圍,只能暫時撒至黃泥涌峽西側一帶與日軍對峙。

直至12月20日凌晨1時,英軍再次向黃泥涌峽組織反攻。蘇格蘭營B連以及溫尼柏營首先向黃泥涌峽南端的黃泥涌峽警署進攻。恰巧蘇格蘭營D連成功突入黃泥涌峽,立即聯同友軍共同夾擊進攻警署。英軍與加軍曾經一度逼近警署門外,卻遭日軍以手榴彈還擊,花了整晚時間始終未能攻佔警署。另一方面,蘇格蘭營C連獨自向渣甸山中的日軍進攻,卻發現渣甸山上日軍數量龐大,蘇營僅以一連兵力根本無法攻破,只能撤至司徒拔道。

其實當時日軍登陸部隊的主力幾乎集結於渣甸山上,正在圍攻位於渣甸山之中僅餘兩座尚能抵抗的英軍機槍堡,分別是Jardine’s Lookout的1號及2號機槍堡,由菲爾德中尉指揮的香港防衛軍第3連獨力死守。最令日軍頭痛的是這兩座機槍堡能夠互相提供火力掩護,日軍向1號機槍堡槍眼位置猛烈射擊將其機槍破壞,然後嘗試登上機槍堡頂部向堡裡的守軍扔擲手榴彈,結果卻被2號機槍堡擊退。防衛軍最終戰至彈盡糧絕,菲爾德才指示士兵向日軍投降,日軍花了接近12小時終於成功控制整座渣甸山。

黃泥涌峽東側的渣甸山被日軍佔據,而黃泥涌峽的西側聶高遜山由英軍鎮守,港島英軍西旅的反擊計劃未能如意。日軍憑藉兵量優勢,即使登陸港島之後,在補給物資鏈並未完全建立之下,仍然具備優越兵力驅趕英軍的反擊部隊。黃泥涌峽屬於山谷地形,英軍受到日軍在渣甸山的火力攻擊之下,加上峽內據點如黃泥涌峽警署已被日軍牢牢守住。雙方於黃泥涌峽連番激戰均損失慘重,但英軍反擊計劃已奠定敗局。

黃泥涌峽作為港島的心臟地帶,連接通往港島南區的大門。此時日軍已在盤算如何穿過淺水灣道及大潭道夾擊南區守軍,以圖將英軍東、西兩旅進一步切割聯繫,盡快結束戰事。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著,楊南芳等譯(2019)。《戰爭論(下):運用之書》。台灣:左岸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