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香港保衛戰(十三)|這就是戰爭,我們的戰爭

香港保衛戰(十三)|這就是戰爭,我們的戰爭

by Last Minute 香城史
129 views

戰爭的本質是甚麼,就是保衛國土及侵略敵國。如果本國被敵人入侵時,而不作任何抵抗,還稱不上是戰爭。保衛國土需要軍隊,軍隊與國土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軍隊的作用是防範敵人佔領國土,而國土為軍隊提供資源及補給;軍隊的損失會導致國土失去保護,失去國土便會導致軍隊戰力減弱。

不過在戰爭中,有一項因素足以凌駕於軍隊及國土,就是政治。政治能夠操控軍隊的行動,軍隊的行動則影響國土的得失。

1941年12月21日這一天,港島的東、西兩旅守軍向日軍作出最後一次有力的反擊,但依然無助扭轉戰局。日軍基本上已經控制大半個港島地區,東面戰線進逼至赤柱半島,西面戰線正圍堵跑馬地谷地。此時,若從軍隊及國土這個關係來看,守軍已鐵定無法完成保衛國土這個目標。12月21日下午,駐港英軍總司令莫德庇認為大局已定,向港督楊慕琦表示英軍即將戰敗,楊慕琦向倫敦請求投降。

邱吉爾與及其一眾幕僚知道香港即將戰敗,但仍然拒絕楊慕琦的投降請求,因為此事關乎大英帝國的面子,這就是政治。

但政治並不單純是面子的考量,邱吉爾當然會以大局考慮香港當刻是否適合投降。二次大戰並不是一國與一國的交戰,而是多個國家的交戰。任何一場戰役的結果都可以導致另一場戰役的成敗,正如日軍第25軍於馬來半島報捷對進攻香港的第23軍構成壓力,進而加快日軍攻港步伐。倫敦方面認為,駐港守軍必須繼續奮戰,使日軍必須付出更大代價才能取得勝利,從而讓日軍明白接下來的每一場戰役都需要同樣地付上沉重代價。

輸掉一場戰役不等於就會輸掉一場戰爭,士兵以及民眾的犧牲對政治家而言只是一種成本,這就是政治,同時又是戰略的一種。

莫德庇得悉倫敦不准許投降之後,只能繼續死守每一個陣地。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寧願避免軍隊過份犧牲,還是不惜一切保衛國土,正是指揮官絞盡腦汁的難題。儘管如此,戰後將士們批評莫德庇堅持死守導致不必要的犧牲,但莫德庇從來沒有向部屬提及向倫敦請求投降這一事。這就是戰爭。


參考書目:
鄺智文、蔡耀倫(2017)。《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著,楊南芳等譯(2019)。《戰爭論(下):運用之書》。台灣:左岸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