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60年至1920年期間,香港發展出有一門相當特別的行業,就是商業公廁。不同於外國要收取「入場費」的公廁,當時香港的公廁是靠變賣糞便來賺錢。公廁使用率很高,一個公廁少則有20格,多則56格,日均光顧人次可達4000次。
維多利亞城
-
-
-
位於上環的荷里活道,於1841年由英國人建造,擁有悠久歷史,不過與美國荷里活沒有半點關係。與同時期興建的皇后大道相比,荷里活道或顯得有點陌生。這一條沿著太平山山腰而建,沿途包括文青打卡聖地—舊中區警署群(大館),至西端的傳統中式廟宇—文武廟,將昔日中西兩個截然不同的仲裁機構連接起來。
-
皇后碼頭的歷史沒有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廣場悠久,皇后碼頭於1925年由木製的「皇后像停泊處」改建而成,因為靠近皇后像廣場,所以就命名為皇后碼頭。早期的皇后碼頭並不是給公眾使用的,只供港督及皇室成員往返香港使用,歷任港督從皇后碼頭登岸就職亦成為一項殖民時期的傳統儀式。
-
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皇登基金禧,港英政府於1896年決定出資在匯豐銀行前方空地興建一座皇家廣場。維多利亞女皇的銅像就豎立於廣場的正中央,即現時遮打道的中央。除了女皇銅像外,皇家廣場還豎立了五名皇室成員的銅像,包括後來繼位的英皇喬治五世與及女皇的兒子干諾公爵,盡現皇室氣派。
-
皇后大道英文名叫Queen’s Road,其實Queen是指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皇,不是指皇后。皇后大道這個中文譯名由清官翻譯,清官英文水平不高,而中國歷來又少有女性皇帝,所以索性將女皇下降一級,譯成皇后大道。其實當時英國人在港也有翻譯官的,不過他們對此譯名並無深究。
-
大家從小就在常識課學到,香港以前是一條漁村,但原來早期香港不只漁業,因為香港坐擁豐富上等花崗岩天然資源,所以石礦行業對於維多行亞城的發展絕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開埠初期,石塘咀、銅鑼灣、鰂魚涌及柴灣亞公岩都有華人從事打石行業,所謂的打石就是俗稱的「揼石仔」。
-
維多利亞城曾經是香港的首府,政府將其劃分為四個行政區域,華人俗稱「四環九約」,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而九約又是甚麼呢?原來當中有一段愛情故事!
-
維多利亞城最早建於1841年,1843年英國人為維多利亞城劃界,由堅尼地城開始,東至跑馬地,北邊面向維多利亞海港,南界則在半山上。直到1903年,政府再立例列明維多利亞城的邊界,並於1920年代建立多塊石碑為界。時至今日,僅存的六塊「邊界石碑」分別座落於港島不同地點,已有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