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mond Eric Jones在日記中不時表示渴望與初生女兒Rae見面,儘管太太把女兒的近照寄到赤柱集中營,但他亦無法陪伴女兒成長。可惜日記又沒有記錄Jones回到英國之後,究竟選擇重返家庭,還是與愛人G追尋新生活,直到一次的機遇恰巧,終於讓我們得知這段故事的後續。
香港保衛戰
-
-
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習慣,試想像今天還有多少人會將生活鎖事記錄在日記之中。不過在香港舊照片網站 gwulo.hk 中,我們可以找到一本在上世紀二次大戰期間留下的日記,這部日記不單讓我們能夠從個人角度去了解當時的歷史,甚至能夠讓一個老兵家庭重修破裂的關係。
-
香港防衛軍屬於陸軍民兵部隊,並非全職軍人。防衛軍於假日進行訓練,又會定期進行演習。不過這支部隊並非所有士兵均為華人,有趣之處是每一連由相同國籍或背景人士組成,例如當中第三連由歐亞混血兒組成,第四連則由香港華人組成,將近200名華籍英兵參與防衛軍步兵隊。
-
追根溯源,早於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已經有僱用香港及廣東華人擔任後勤支援,不過主要是苦力勞動工作,並非在前線作戰,又稱做苦力隊。英軍在進攻大沽口砲台時,不少負責運輸的騾馬因過勞而死,由苦力隊不分晝夜協助英軍將彈藥及物資運上前線。
-
-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投降的消息未能傳達至赤柱半島的東旅部隊,華里士仍在指揮作戰。直至12月26日凌晨確認投降消息,才放棄抵抗。華里士雖為東旅指揮官,但其勇猛表現致嚴重受傷,於投降之後被送至英軍醫院接受皮膚移植手術,直至1942年4月才康復出院,再被押至亞皆老街集中營。
-
1941年12月19日,日軍兵臨黃泥涌峽,將英軍西旅指揮部重重包圍。西旅指揮官羅遜准將(John K. Lawson)向總司令官莫德庇作最後通話,留下一句:「我將出去戰至最後」,然後帶隨指揮部同伴離開指揮部嘗試突圍。
-
戰時駐港英軍總司令莫德庇於1891年出生於印度,1911年投身印軍陸軍,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軍階晉升至少校。戰後莫德庇於奎達英印軍參謀學院(Staff College at Quetta)深造,其間認識後來於香港保衛戰犧牲的西旅指揮官羅遜。
-
綜觀赤柱半島地理形勢,由於三面環海,半島連接內陸之間最窄的部分只有大約300米寛,確實有利於守軍抵禦敵人侵略。而且赤柱半島防禦設施相對完善,不但擁有七座機槍堡,還有黃麻角砲台及赤柱砲台,儼然一座要塞。單是赤柱砲台的三門海防砲便可以360度迴轉,能夠隨時支援陸戰。
-
1941年12月22日,第38師團亦派出作戰參謀前往前線視察。何謂督戰,通常是由較高軍階的參謀或士官親臨前線陣地,了解戰況,好比上司巡視下屬般。但對於作戰中的部隊而言,無疑會構成一種壓力,在參謀或指揮官督戰之下需要更加奮勇作戰,取得戰果並帶來勝利。